365体育投注

图片
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代码:6205(豫) 国标代码:13500 专升本代码:6206

谢伏瞻同志讲话

  Www.Sstvc.Com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6日       已有人阅读

谢 伏 瞻 同 志
在河南省高校协同创新推进工作座谈会上的
讲      话
(2014年1月2日)
 

同志们:
    新年伊始,我们就召开这个座谈会,主要是当面听取大家对推进高校协同创新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为河南粮食作物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和河南省第二批协同创新中心授牌。开展高校协同创新工作我省见事早、行动快,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拥有了1个国家级、2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特别是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被确定为14个国家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在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非常可喜的事情。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的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首批协同创新中心,也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科技实力较为薄弱的省份,只要方向选得准、措施得力,也可以在全国科技创新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被认定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的河南农业大学和被认定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所有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协同创新工作的有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省教育、科研战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以及在座的各位致以新年的问候,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成绩!
    刚才,省教育厅、财政厅和部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同志做了很好的发言,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很受启发。对于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各有关单位要认真研究,省级层面能够解决的尽力帮助解决。从总体看,我省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全国相对落后,不仅落后于发达地区,而且落后于陕西、湖北、湖南、安徽等周边省份,科技水平的差距最终必然要反映到经济实力上来,反映到经济发展后劲上来,这也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省经济增速一直比周边省份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只有把科技搞上去,才能把发展潜力释放出来,才能真正成为经济强省,未来发展才能走的更好。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立足全局,深刻认识推进高校协同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
    高等院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又称“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促进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目前已经有20多个省市启动了“省级2011计划”,150多所高校成立了300多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加强这项工作意义尤为重大。首先,推进高校协同创新工作有利于加快创新型河南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当前,河南发展已经进入了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校与研究机构、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可以扬长避短、形成合力,真正形成一个满足国家或地方需求、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研发的新的创新链条,促进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高成长性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从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其次,推进高校协同创新工作有利于加快人才强省建设,强化人力资源支撑。我省高层次人才、高端科技人才严重缺乏,建立高校协同创新平台涉及不同领域、多门学科,在推进协同创新实践中,形成开放互动模式,促进学科相互渗透,有利于专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快速成长,提升河南人才资源支撑能力。第三,推进高校协同创新工作有利于我省发挥后发优势,推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省在“211工程”、“985工程”建设中落于人后。国家实施“2011计划”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打破国内高校等级层次,鼓励特色发展,这为地方高校提供了特色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应该讲,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省部分高校在某些领域和学科已经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完全有能力通过协同创新取得更大的突破。我们决不能再错过“2011计划”这班车,必须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通过加快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尽快弥补高等教育发展的短板,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勇于探索,积极推进高校协同创新工作
    协同创新中心是高校创新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必须肩负起牵头协同创新的重任,与其他创新主体配合联动,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协同创新模式,努力把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成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创新人才的集聚区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一要坚持需求导向,切实瞄准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开展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才能迸发创造力、生命力,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必须突出河南特色,秉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瞄准打造“四个河南”、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知识和智力密集优势,找准切入点,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流学科,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突破一批技术瓶颈,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为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关键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二要坚持全面开放,不断汇集各类加快科技创新的积极要素。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重大的创新过程越来越依赖建立跨区域、跨学科、高度互动、网络化的创新体系,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快速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集群效应。我们作为教育、科技资源较为薄弱的省份,开展协同创新,更要强化开放意识,积极采取引进来的策略,以任务为中心,不限定范围,不固化单位,面向各类高校,广泛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物,以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加快与基地、平台、资本、信息、成果、仪器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整合,努力将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各类创新要素集聚的主阵地。
    三要坚持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优质科技创新资源的充分共享。协同创新不是几个创新主体的简单组合,没有创新主体的深度融合,就不可能实现协同创新的根本目的。要达到目的,需要高校内部多学科的交叉渗透、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需要高校与社会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比如,高校要突破自身限制,着力搭建跨学校的科研和功能平台,开展学科交叉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积极与科研院所共同建设实验室和研发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大力发展大学科技园区,建立校企协同创新的科研信息交流平台等。
    四要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打破制约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体制机制改革是协同创新计划实施的重点,也是实施操作的难点。各高校要把实施国家、省级“2011计划”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的新起点,找准学校未来“特色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措施,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大胆探索,培育自由开放、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构建学科生长有活力、学术创新有动力、科研转化有平台、服务河南有成效的协同创新运行新模式。
三、群策群力,形成共同推进高校协同创新的生动局面
    协同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些制约协同创新的重要问题,仅仅依靠高校和其他创新主体自身无法***,需要政府帮助搭好“台”,高校才能唱好创新“戏”。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协同创新主体解难题、破瓶颈。
    一要加强宏观指导。各级政府要把推进高校协同创新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搞好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强对协同创新重大问题的研究,围绕突破制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高等学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等问题,大胆探索、主动作为,快见成效。
    二要强化配合行动。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共同落实好国家促进协同创新的政策,赋予协同创新中心在项目建设、机构运作、人才引进、职称评定、资产管理、薪酬管理、知识产权利益分享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打造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特区”。教育厅作为业务主管部门,要在整体设计、体制机制改革、评价监督、组织管理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编办、科技厅、财政厅、发展改革委、税务等部门都要将推进协同创新作为重要任务统筹安排,分工协作,积极提供帮助和服务。
    三要加大政策支持。研究制定我省支持高校协同创新的指导意见。加大财政投入,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落实好鼓励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高校协同创新投入体系。完善科技奖励制度,探索提高科研人员的奖励分成比例。在人才计划、招生指标、科研任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对中心给予倾斜,并积极争取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政策支持。
    四要搞好科学评价。建设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要宁缺毋滥,关键是做实事、做成事,而不是简单地争项目、分资金。必须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加快建立和完善协同创新评价体系,通过科学评价,动态调整,扶优汰劣。
    同志们,推进高校协同创新,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希望大家进一步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携手做好协同创新工作,推动我省教育、科技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