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提升教师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备战即将到来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公共艺术教研室于10月9日组织召开了以“混合式教学设计的艺术与科学——从课程重构到AI赋能的备赛全攻略”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会议通过专题分享与热烈研讨,共同探索混合式教学的前沿理念与实战策略。
教研室副主任李静在开场发言中指出,“混合式教学的起点在于对传统课程的彻底重构与再造,而终点则指向学生高阶思维与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这是未来教育的常态与核心方向,成功的混合式教学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艺术”体现在教学创意、互动设计和课堂感染力上,而“科学”则依赖于严谨的学习理论、课程系统重构和数据分析。
研讨会上,蒋璐珍老师首先做了“混合式教学的核心:课程深度重构的艺术与科学”的主题分享。她结合省级一流课程建设的丰富经验,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OBE教学理念与反向设计原理,对课程目标、评估方法和教学活动进行系统性重构。她提出,教师首先要回答“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做什么”这一核心问题,进而将课程内容进行“颗粒化”解构与“模块化”重组,明确线上线下的分工与衔接,形成“课前引导——课中内化——课后迁移”的有效学习闭环,对课程进行深度重构——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
随后,王佳文老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展示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的实践图景。从利用雨课堂平台进行课前预习与测验,到在课中娴熟运用雨课堂工具实现实时互动与小组协作,再到课后基于数据的个性化辅导,她演示了技术如何服务于教学目标,成为提升课堂参与度和教学效率的“催化剂”。王老师强调:“技术工具的选择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追求无缝、自然的融合体验,而非炫技。”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教师围绕如何将研讨成果转化为备赛竞争力展开了头脑风暴。大家一致认为,一个优秀的参赛作品应具备四大要素:深刻的课程重构体现科学性、精彩的教学互动展现艺术性、清晰的AI应用凸显前沿性、扎实的成效数据验证有效性。会议初步形成了组建备赛工作小组、开展系列工作坊和模拟演练的行动计划。
最后,李静副主任进行总结,并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鼓励全体教师积极投身混合式教学改革,将理论探索转化为课堂实践,以赛促教,以教促学,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文/王佩 图/孟辉 审核/李静、毛艳青、赵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