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专业(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

发布时间:2025-05-09浏览次数:285

一、专业名称:工程管理

二、学历层次:本科

三、专业代码:120103

四、学制:四年

五、专业特色

工程管理专业特色鲜明。2018年获批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专业实力备受认可。

(一)“知识+技能”培养模式:秉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着重强化学生工程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资料管理等四项关键专业能力,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水平,减少就业盲目性,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构建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引入项目驱动法,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企业深度参与实训组织,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三)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拥有一支由29名专任教师组成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涵盖副高级以上、中级、初级职称,且有15位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专业基础扎实、团结协作、创新进取,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与指导。 

(四)实践教学资源丰富:校内依托土木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的15个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校外与14家专业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其中与元森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共建365体育投注-河南元森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锻炼创造良好条件。

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工程管理

校外实训基地 

六、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道德素质优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国际视野,系统掌握工程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够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施工及管理、工程监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工作,理论基础扎实,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吃苦奉献品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七、主干课程

(一)理论课程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工程经济学、建设工程法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工程造价管理、FIDIC 合同与工程索赔等。

(二)集中实践课程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工程测量实训、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设计等。

八、实验室

本专业拥有材料实验室、力学实验室、水泥及混凝土实验室、工程模型设计创新实验室、BIM实训室、建筑工程仿真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室和校级VR实验教学中心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配备先进实验设备与软件,为学生提供良好实践与科研环境,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

工程模型设计创新实验室

校级VR实验教学中心

材料实验室

九、实习

本专业重视实习教学,为学生安排了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实习环节。

认知实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工程建设行业的工作流程与环境,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参观各类工程项目,建立对专业的初步认知。

生产实习则进一步深入施工现场,学生参与到实际工程的施工、管理等环节,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协助完成一些基础工作,熟知专业特点,积累实践经验。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后的综合实践,学生需独立承担部分工程管理任务,将所学知识全面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十、研学

(一)红色研学

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带领学生走进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如兰考焦裕禄纪念馆、红旗渠等。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解,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沂蒙红嫂纪念馆红色研学

(二)专业研学

专业研学活动旨在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学校会组织学生参加行业研讨会、专业论坛,参观先进的工程项目,与行业专家交流学习。

临沂大学专业研学

十一、校外实践基地

本专业与商丘建业住宅建设有限公司、河南一新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商丘市裕达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河南国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积极开展校企融合。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实践机会,学生切身体验真实工作环境,加强其综合应用能力;学校依据企业和行业发展需求,提供符合企业的人才。同时,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访企推进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十二、就业情况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推动工程建设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经统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近三届的初次就业率平均为86.92%,就业比例较高,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应届毕业生就业率

毕业生人数

初次就业人数

初次就业率

年终就业人数

年终就业率

2022届

224

201

89.73%

221

98.66%

2023届

95

90

94.74%

92

96.84%

2024届

155

121

78.06%

151

9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