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同心 战疫同行||5.25线上学习心得(二)

发布时间:2020-06-01浏览次数:0

立足岗位求创新   准确定位谋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单永花

2020年5月25日下午,教育部统一组织了“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线上集中会诊暨总结交流会,这次交流会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新的思索,具体如下:

一、求创新,立足岗位提升自我

创新不是说说而已,更不是空口无凭、天马行空的乱创新,创新要有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从三个教授对疫情期间案例的点评,我发现自己在专业技术能力方面还存在部分不足,急需弥补和学习。接下来,我会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补充,加强心理咨询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创新地为学生提供更规范、更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二、谋发展,准确定位守土有责

集体发展需要以个体的发展为基,个体要发展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功。习近平总书记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重要指示时,说“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一名党员心理咨询教师,既要对自己准确定位,又要给来访学生准确定位,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努力践行教师的职责和党员的奉献精神,守好自己的三尺讲台,在三尺讲台上书写自己广阔的青春篇章。

三、勇担责,心中有爱甘于奉献

社会是由一个个的人构成的集合体,脱离了人,也便没了社会,因此,社会需要人们对其负起责任。有责任,就意味着要奉献。奉献精神是党员自我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党为人民服务的执政根基,更是一名教师的职业准则。教师是学生的教师、是学校的教师、更是国家和社会的教师,当学生有需要,教师应挺身而出;当学校有需要,教师应挺身而出;当国家有需要,社会有需要,教师更应挺身而出。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既要能够步入校门育人,更要能够走出校园助人!

兢兢业业育英才,积极贡献勇担责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张贤静

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教育部举行了以“聚力同心 战役同行”为主题的线上集中会诊暨总结交流会,通过观看案例分享与专家点评、交流发言、活动成果展示等环节,我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自身工作职责也有了新的定位及认知。

一、增强专业技能,助力学生成长

在案例分享与专家点评中,几位老师呈现了疫情期间的典型案例及解决方法,心理学专家依次进行点评,我受益匪浅。一次咨询的顺利进行及成效如何,除了咨访关系、来访者的配合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咨询师的专业素养,而专业素养则源于平时不断地学习与积累。

作为咨询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良好的人格特质,还需要与时俱进,学习和掌握各方面的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才能在咨询中从容应对。作为高校心理咨询老师,更应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水平,勤于思考,不断积累咨询经验,定期参与督导,获得个人成长。

二、创新工作形式,丰富教育内涵

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及海南省教育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分享中,结合疫情期间的工作实际,让我不禁思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形式,尤其是今年疫情特殊时期,对我们每个人而言,线上的心理咨询、教学、活动的开展既面临挑战,同时也是契机,更应该发挥创造力。

不断创新载体,丰富教育形式,及时了解疫情期间的学生需求,调动各方力量,形成联动机制,营造良好的育人育心环境,真正意义上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成效。

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贡献力量

社会经历疫情这样的大事件,面临不断跳动的数字,不断更新的消息,时时刻刻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疫情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影响着心理健康,人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情绪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各大高校纷纷开通了心理热线或开展网络咨询,许多心理咨询师敢于担责,坚守一线,用心守护,使许多焦虑不安、恐惧的人们心理得以平复。

作为党员教师和心理咨询师,我们更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不忘初心与使命,在人们需要的时候发挥专业优势,为社会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卢谦  审核/曹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