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同心 战疫同行||5.25线上学习心得(一)

发布时间:2020-06-15浏览次数:0

同心抗疫  舒心减压  共抗疫情

——学生处处长兼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曹红霞

今天下午观看了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办的线上集中会诊《聚力同心 战疫同行》,受益匪浅,让我再次深刻学习了疫情期间心理问题案例的详细分析和解决方法。

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昌大学疫情期间的心理案例分享代表新强、解决措施到位,三位国内知名心理学大咖更是分析的透彻、清晰,不但有高度,而且有温度,同时也给大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接着观看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海南省教育厅代表的典型经验介绍,不但学到了学校的一些创新做法,还学到了很多解决心理危机问题的方法。

通过学习,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心理咨询师应将专业和责任扛在肩上,通过心理疏导化解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运用技巧要到位,要学会倾听和共情,让来访者感到安全,为他们筑起心理堡垒,提供好温暖的支持和陪伴。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分享“来访者亲友在疫情期间去世”的案例,就需要以上技术,还要帮助来访者正确面对恐惧、强化对死亡的认知等。

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根本是学生,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生理与心理上的健康,而学生心理上的健康需要我们的高度重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学习、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还要教会他们学会感恩、学会换位思考,与伙伴建立真诚、信任的关系等。

三、“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这场疫情绝对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鲜活教材,同学们在疫情中学会了如何克服焦虑,如何耐心倾听,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其实共渡难关的这段经历告诉我们,任何时候,困难都是暂时的,积极乐观的心态是战胜困难的关键。

面对此次疫情,商工全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最佳的状态投入战斗,以最佳的勇气克服困难,用自己所学服务他人,用自己的温情和陪伴诠释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加强心理疏导 打赢疫情防控心理战

——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副主任 王召会

2020年5月25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统一组织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线上集中会诊暨总结交流会,聆听了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昌大学三所高校的疫情心理案例分享和专家点评,心理咨询师的分享案例是疫情防控中的典型案例,其干预手段完整、科学、有效,国内知名心理学专家林崇德、樊富珉等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其点评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对案例的剖析恰如其分。

随后认真学习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以及海南省教育厅在疫情防控中心理疏导工作的典型经验介绍,其语言精练、特色明显、干货满满,从中学到了很多疫情心理疏导的方式、方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此次疫情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构成了威胁,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健康、精神状态。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是一场与新冠病毒斗争的“病毒防御战”,也是一场与不良心理和情绪斗争的“心理防御战”。因此,除了“硬核”的医疗防护,“柔性”的心理防护同样必不可少,通过此次学习,我觉得:

一、打赢疫情防控心理战,离不开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态势,绝大部分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将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但是疫情带来的心理阴影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据心理专家预判,公众普遍的焦虑会持续到疫情结束后三个月左右。越是到疫情后期,越需要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二、打赢疫情防控心理战,离不开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

由于新冠肺炎的传染性,当前的心理援助服务主要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咨询两种渠道进行。尽管不是面对面的心理服务,电话、网络心理援助服务一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资质要求,需要不断加强疫情心理疏导技术、方法的学习,要积极参加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各项线上培训、督导,进一步提升疫情心理疏导水平。

三、打赢疫情防控心理战,离不开个人层面的心理防护和自我调适

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面对这场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每一个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要打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病毒战”和“心理战”,每一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要做好自我心理调适,一定要不信谣、不传谣,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以理性平和乐观的心态看待疫情。疫情防控持续时间越长、心理压力积压时间越长,越要做好自我防护和心理调适。


(编辑/卢谦  审核/曹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