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市高考改革方案带来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9-05-04浏览次数:0

2014年,上海、浙江首批开始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四省市于2017年启动改革试点。前两轮试点在完善高中育人方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优化高校选才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有益经验。近日,广东、福建、湖南、湖北、重庆、江苏、河北、辽宁等八省市发布了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从2018年秋季入学高一学生开始启动改革。

高考改革总的目标是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模式,探索和完善科学育才、公平选才的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中小学转变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发展。

上述八省市的高考方案,是在认真调研、吸收和借鉴前两轮改革试点的经验,并结合本省市实际的基础上制定的。八省市的高考方案将采用“文理不分科、语数外+自主选科(3+1+2)”模式,按照“两依据、一参考”的原则录取。总体看,八省市的高考方案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一是有利于衔接中学教学实际。八省市的改革方案(3+1+2模式)减少为12种组合,有利于中学安排教学,减少学生的焦虑和茫然,方便学生做出选择。二是八省市的高考方案规定,物理和历史这两个科目,学生必须从中二选一。自然科学大部分专业与基础物理知识密切相关,而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历史的方法、历史的视角能够让我们形成贯通古今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其他领域的文科知识。这一方案凸显了物理和历史在人才选拔和培养中的基础作用。三是在赋分上确保科学和公平公正。物理、历史采用原始分;其余四科等级赋分,一分一档,既确保不同科目分数具有可比性,又增加了考试的区分度。四是八省市的改革方案在时间安排上更灵活,各省市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考试时间,允许英语将听力测试和笔试分开进行,将听力放在平时并实行机考。这既保证了中央关于新高考改革的精神落地,又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稳步推进高考改革。

八省市的高考改革方案,对前两轮试点改革方案有继承也有发展,很有可能成为今后更多省份的选择。新高考改革方案对中学的教育教学带来一系列挑战,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要应对这些挑战,让新高考改革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普通高中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与选课走班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因为有不同的组合,学生有不同的选择,选课走班成为一种必然的教学组织形态。如何走班、怎么排课?师资及硬件条件是否具备?学校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将教室、教师、上课时间等诸多变量协调起来,做好科学的统筹安排,这不是原有的人工排课方式所能轻易解决的。清华附中开发了“空中学堂教务教学管理系统”,主要包含在线教学系统、在线学习系统、德育活动系统、校本课选课系统、选科系统、成绩系统、课表系统、个人中心系统等。学生可以灵活实现五选三、六选三选科及校本课选课,可以自主进行学习与活动管理、成绩及考勤管理等。这一教务教学管理系统在学校校本课申课、审课、选科、排课、学生成绩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逐步积累、充实校本资源库,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二是积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那么多种组合,学生该如何选择?学校和家长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完全不管,应该积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搭建相应的平台,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不同职业与行业,了解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愿意过怎样的生活。清华附中成立了生涯规划办公室,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在课业学习的同时探索个人潜力,了解大学学习生活,了解未来专业选择与职业发展,为选科和个人学业规划、长远发展打好基础,避免选择的盲目性。

三是要做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根据新高考方案,综合素质评价是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而中学应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高影响力”的事件,以“纪实”的方式,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关数据、事例的记录、存档工作,以供高校录取时进行评价、参考。让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选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真正改变单一的人才评价标准和选拔模式,逐步落实高考改革的总目标,改变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状况,为中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创造条件。

从总体上看,八省市“3+1+2”方案与先行试点省市的“3+3”方案在改革的基本方向、基本理念上是一致的。先行试点省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效,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在实施中要多组织不同省份之间的交流、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和提高。我们相信随着改革省份的不断增加、经验的不断丰富、方案的不断创新,这次的高考改革一定会更好地实现促进育人模式改革,克服教育顽疾,落实立德树人的初心。

(作者:王殿军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